起名注意事项(2)

2012-04-02 06:28:15   来源:周公解梦官网

像上述这样为父母或祖宗避讳,在我国占代其实还有很多。如相传古时有个书生的父亲名叫良臣,为了避讳,凡他读书时遇到“良臣”二字,都改读成“爸爸”。有一次读《孟子》,有“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”一句,经他一读,就成了“今之所谓爸爸,古之所谓民贼也”,实在是滑稽至极:又相传从前有位监生姓齐,家里很有钱,却识不了几个字,有次因故得罪了仁司,被关在斋戒库中等候处理。他见门[J写着“斋戒”二字,便把“斋”字误作“杏(齐的繁体字)'’字,把“戒”字误作“成”字,正好是他父亲的名字。这时他父亲早已去世,他误以为有人在此设了父亲的灵位,便号陶大哭起来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伤心,他答道:“先父的灵位不知被何人设在此处,睹物伤情,我哪能不哭呢!'’避讳到了如此的程度,虽然反映了古人孝顺有礼,但也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。在我国讲究避讳的时代,还有一种特殊的避讳,叫做为坏人避讳,又称“避恶讳”,主要是耻于提及坏人的名字,而以别的名字代替。显然,这种情况与以上儿种避讳都不同。如唐肃宗因憎恶安禄山叛乱,凡遇到有“安”字的地名全部更改。于是,安化郡被改为顺化郡,宝安县也改名东莞县。另外,明世宗时蒙占、瓦刺人多次侵犯边境,使他寝食不安,他不仅因此而厌恶有关名称,即使形容北方民族的“夷狄”二字也不愿见到。每当下诏要使用这两个字时,都要写得小而又小。无疑,这也属于避恶讳之列。当然,这类的避讳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历史上有那么一些名声不太好的人,后人不愿提起他们的名字,即使他们的子孙也想回避,这就有了避恶讳和避家讳的双重性质。最典型的例子是清代有个姓秦的人做了杭州知府,见岳飞庙前有秦桧夫妇的塑像跪在那里,觉得这位同姓的先人使自己很没面子,就命人偷偷把塑像沉人西湖,也免得继续被人指手画脚。谁知第二天便有百姓上告说西湖水变臭了,秦桧夫妇的塑像也仍旧跪在那里。

知府看到这种情况,知道民心难违,只得听之任之。事后为了排解心中烦闷,作诗一首,其中两句是,“自君之后无名桧,愧我而今尚姓秦”。意思是说,自从秦桧以后,人们都不再用桧字起名,自己也为仍然姓秦而感到惭愧。上述这些,都是典型的“避恶讳”。由丁二避讳在历史上长期存在,加以应该避讳的时候较多,为避讳而采用的对策也不断被想出来。其中较常见的除在说话时有意避开、在写字时故意缺笔或空缺外,还有一种改字法,亦即用别的字代替应避讳的字。卜述言语中的避讳在言谈过后便即消失,但留在书面上的影响却是难以抹去的,甚至为后人平添了许多混乱和麻烦。为此,一些有心人便专门研究避讳,借以消除书籍中这些人为的混乱,并写出了诸如《避讳录》、《历代讳字谱》、《经史避名汇考》、《帝王庙溢年讳谱》、《廿二史讳略》、《史讳举例》等专著。在这些著作中,尤以《史讳举例》最为完备。由上可见,避讳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风俗,也是我们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表现形式,在今天虽然不再需要那些繁文缚节,但起名时适当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进行避讳、不让孩子的名字与他们相同,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一种礼节。试想,如果让孩子与他的三亲六故或伟人、名人同名,并跳常常呼来唤去,不了解情况的人还当是在叫这些人,就会显得不庄重_前举广州有人想起名“周葱莱”而被拒绝上户口,便是因为容易引起误会不久前一家报纸还报道,某地有两家邻居闹矛盾,一家在给孩子起名时起r邻居的名字,并整天呼来唤去,结果邻居不堪忍受,把他告到了法庭,为此惹来厂一场官司。这件事情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事例,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,那就是在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,社会的和i皆需要从多方面努力,而起名适当遵守传统也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,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。

八字命运精批

您的姓名:
您的性别:
您的生辰:
您的手机:
立即测算

有事求卦,预知前程祸福

卜筮之道,源自易理,配合天地人三道之气,推演人事物生死旺衰;古人曰:“至诚之道可以先知”。

周公解梦大全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