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图讲座 第31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田艺衡的《易图》
第31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田艺衡的《易图》
田艺衡,明代人,始末不详。今台湾严灵峰先生所辑《无求备斋易经集成》收明万历间百陵学山刻本《易图》一卷。
《易图》一书乃为发挥周敦颐《太极图》之作。以“包牺氏为上古先天之易”、“文王为中古后天之易”、“孔子则为下古终天之易”,而曰:“合三古而为混古之元,还终天而为始天之化,此元极之易所由以再造者也。”其“混古始天易”列十二图并为之说。所列“元极图”为一●之图,曰:“元极者,混沌真纯,氤氲固结,有精而无色,有气而无形,乃一团元气之极,而造化未兆之胎也。非超元极而独立者,孰能见之也哉。孔子曰‘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’;老子曰‘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’;庄子曰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’,又曰‘伏戏得之,以袭气母’,其斯之谓与?”所列“灵极图”为一●之内有一小孔之图,曰:“灵极者,混沦初窍,枢纽乍萌,匪凿而自通,如丸之有孔,乃一点灵光之极,而造化欲启之窦也。非潜灵极而首居者,孰能知之也哉。孔子曰‘舍尔灵龟,观我朵颐’;老子曰‘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窍’,其斯之渭与?”所列“太极图“为一○之图,曰:“太极者,灵极之渐辟而渐虚者也。涧然朗然,不淆不亏,其元极本来之全体乎?孔子曰‘易有太极’,是也。”所列“动静图”为《周子太极图》第二层图式变左右为上下之图,曰:“动静者,太极之初,虽含阴阳未分,动静生此,凝者渐融,形者渐运,阳动而上,动中有阴,阴静而下,静中有阳矣。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者,殆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者乎?盖阴阳当以上下分,而不当以左右列,动静当以生中含,而不当以极后复。此则千古不宣之秘也。玄黄由之而判,男女由之而成,非有颠倒造化之妙,转移乾坤之力者,孰能正周子未正之极也哉?”所列“少极图”为一○上半白下半黑之图,曰:“少极者,阳既动而轻清者皆上浮,阴既静而重浊者皆下沉,则天日升而高,地日降而卑,而天地于焉有象矣。由是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万物林林总总焉,莫不充塞于两间也。孔子日‘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’,其斯之谓与?”所列“三才图”为一○上半白下半黑并内立一“人”字之图,曰:“三才者,天地人之全体也。天开于子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而大人者得二气之精,立两仪之极,而首出乎其中矣,所谓参天两地之道也。孔子曰‘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占凶’,又曰‘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地道焉,有人道焉。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’,是也,所谓三才统体一太极也。”所列“阳奇图”为一○之上标“南”字、右下标“西北”二字,其下画一“一”符号之图,曰:“阳奇者,包羲氏仰观俯察之余,见天之不满于西北也.故将太极之全体,断其西北,而申之使直焉,则为一而横陈矣。于是画一画以象之,其数奇,故谓之奇阳之所以而实也。而天运之左旋,四气之顺布,莫不自天门之辟而出之矣。彼圣人者,岂徒直为单画而已战!”所列“阴偶图”为一○左上标“东南”、右下标“西北”其下画一“一”符号之图,曰:“阴偶者,包羲氏又有见于地之不满于东南也,复将太极之全体,断其东南,而析之使两焉,则为一而并列矣,于是画一画以象之,其数偶,故谓之阴偶之所以二而虚也。而寒暑之平分,山河之两界.莫不自地户之辟而见之矣。作易者,岂创为二画而无所本与?”所列“太阳图”为一○中有一横画之图,曰:“太阳者,日也。日从○、从一,○者太极之全,一者阳奇之数,以一而横亘于○中,其精实而不亏,故日为太阳之象也。”所列“太阴图”为一○内加二竖画之图,曰:“太阴者,月也。太极之阙二者,阴偶之数,阴偶之数以二而并列于○中,其精虚而不盈,故月为太阴之象也。”所列“易象图”则是以“太阳图”在上“太阴图”在下合为“易”字之图,曰:“易象者,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易,所以为易之义也。孔子曰‘易者象也’,‘象也者像也’,‘日月运行一寒一暑’,‘阴阳之义配日月’,是也。故郑厚亦云易从日从月,取日月交配而成也。”
田艺衡之《易图》杂取周敦颐、邵雍、郑厚等人之说而出图,并本儒道两家宗旨而立说。虽屡出大言又涉无稽,然其图其说亦并非一无可取之处,其准《易传》之义而出之图与所发之言,如“动静图”、“三才图”及“阴阳之义配日月“、”有天地而万物生焉“、“易者象也”图说等,皆是本《易传》而立说。
在三教合一的形势下,田氏《易图》的影响主要体现于道教方面。今见《道藏辑要》中有雎阳“梅芳老人”于清嘉庆八年(1803)重携之《心传述证录》和宏教弟子柳守元重订之《易说》二书,皆与田艺衡《易图》一书有关联。
田艺衡《易图》一书,清乾隆上谕全国各省进书之际尚有流传之本,不知为何没有采入《四库全书》?今得见于《无求备斋易经集成》,严灵峰先生实有功于易图学史之研究。今录《易图》之“动静图”和“三才图”于下。
- 易图讲座 第66讲 结束语
- 易图讲座 第65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张惠言的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4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胡渭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3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黄宗炎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2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黄宗羲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1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王夫之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0讲 清代其它易学著作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59讲 清代其它易学著作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58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吴翊寅的《周易消息升降爻例》
- 易图讲座 第57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沈映钤的《易卦变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6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冯道立的《周易三极图贯》
- 易图讲座 第55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祥麟的《虞氏易消息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4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秉虔的《卦本图考》
- 易图讲座 第53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焦循的《易图略》
- 易图讲座 第52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辛绍业的《易图存是》
- 易图讲座 第51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崔述的《易卦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0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梁锡玙的《易学启蒙补》
- 易图讲座 第49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江永的《河洛精蕴》
- 易图讲座 第48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赵继序的《周易图书质疑》
- 易图讲座 第47讲 清代的易图:杨方达的《易学图说会通》和《易学图说续闻》
- 易图讲座 第46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德沛的《易图解》
- 易图讲座 第45讲 清代的易图:李光地《启蒙附论》和《序卦杂卦明义》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44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张伯行《周子全书》中的《周子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43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毛奇龄《推易始末》中的卦变图
- 易图讲座 第42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世安《大易则通》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41讲 清代易图学概述
- 易图讲座 第40讲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39讲 明代其他易学著作中的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38讲 明代的易图:来集之的《易图亲见》
- 易图讲座 第37讲 明代的易图:董守谕的《卦变考略》
- 易图讲座 第36讲 明代的易图:方以智的《图像几表》
- 易图讲座 第35讲 明代的易图:倪元璐《儿易外仪》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4讲 明代的易图:黄道周的《易象正》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3讲 明代的易图:来知德的《易经集注》杂说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2讲 明代的易图:钱一本的《像抄》
- 易图讲座 第31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田艺衡的《易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30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章潢的《图书编》
- 易图讲座 第29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季本的《易学四同别录》
- 易图讲座 第28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韩邦奇的《易学启蒙意见》
- 易图讲座 第27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刘定之的《易经图释》
- 易图讲座 第26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朱升的《周易旁注前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5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曹端的《太极图说述解》
- 易图讲座 第24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《天地自然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3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陈应润的《易有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2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李简的《先天则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1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王申子释《周子太极图》之图
- 易图讲座 第20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俞琰的《先天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9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雷思齐的《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8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胡一桂的《文王十二月卦气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7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吴澄的“河图”与“洛书”
- 易图讲座 第16讲 宋代易图与“宋明理学”
- 易图讲座 第15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黑白块二横图之謬及对后世的影响
- 易图讲座 第14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的黑白块横图
- 易图讲座 第13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改造的《周子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2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的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
- 易图讲座 第11讲 宋代的易图:杨甲的《六经图·大易象数钩深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0讲 宋代的易图:周敦实的太极图
- 易图讲座 第09讲 宋代的易图:邵雍的《先天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08讲 宋代的易图:《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》
- 易图讲座 第07讲 宋代的易图:《易数钩隐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06讲 宋代的易图:从《道藏·周易图》中的两幅图说起
- 易图讲座 第05讲 京房的“八宫卦次图”
- 易图讲座 第04讲 汉代的“九宫算”图与“五行生成数”图
- 易图讲座 第03讲 汉代“十二月卦图”及其演变
- 易图讲座 第02讲 汉代的卦气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01讲 易经和易传本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