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图讲座 第66讲 结束语
第66讲 结束语
本讲座在温厉和鞠曦二位先生的帮助下,历时近二年,完成了九九八十一讲。古语有“九九归一”之说,到此也该结束了。这些讲座的文字与易图大都来自笔者三年前所著《易图学指要》(稿本)一书。有些地方则是笔者新近的研究成果,如,笔者以朱震所列《周子太极图》有“动阳”二字,从而发现上方当为“静阴”二字。考之《太极图易说》,动静乃太极之动静,非阴阳之动静。周子谓“太极动而生阳”、“静而生阴”,缩为“动阳”、“静阴”就与此说有合。周子《易通》曰:“动而无动,静而无静,神也。动而无静,静而无动,物也。”太极动静而生阴阳就是“神”态,而“阳动”无静、“阴静”无动就是形而下的“物”态。《周子太极图》第二层图式是表明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的“神”态,只有“动阳”与“静阴”的文字标拄方合于作者本意。“动阳”标于子位、“静阴”标于午位,方与汉儒“阳生于子,阴生于午”之说有合。
《易》有“十六种学”,图学则是其中之一。《易经》有六十四卦图象,卦爻辞本由卦象而系,这是与其他五经不同的地方。谓“易图”是《周易》之本源,应该指六十四卦图象而言。其他如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、“太极图”、“先天图”、“卦变图”等,皆因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图象与文字派生而出,谓圣人则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而画卦,则是宋人本末倒置的看法。
自南宋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与《易学启蒙》问世之后,特别是元、明时期其立于学官的地位,则学者多以朱子之说为“本义”,纵然有异见者,亦是卷舌不敢议。此间的“宋明理学”之中,夹杂着朱子所改造的“三大易图”(河洛、先天、太极),亦不免有失刘牧、邵雍、周敦颐理学思想之本义。要弄清楚刘牧、邵雍、周敦颐等人的理学思想本义,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他们所作易图的原貌与朱子改造之图的区别。这可能是我们当代研究“宋明理学”的学者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。通观至今所有谈“宋明理学”的著作,之所以没有把问题说清楚,多是对这一课题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的结果。
《周易》有图并非自宋代始,只不过宋代人搞的易图比较多且能流传下来而已。宋人的易图,要区分北宋人之本图与南宋人之改造图。宋人的易图中,黑白点的所谓“河图”与“洛书”,是否真的出自彭城刘牧,也有疑问,因为北宋时有二刘牧。我们看《易数钩隐图》,是先从“易有太极”开始,继“是生两仪”、“两仪生四象”、“四象生八卦”,到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。其本意也是说八卦是由太极步步生来的,并非说八卦是由黑白点“河图”演变过来的。其所列“八卦方位”图图是本《说卦》所言方位,并非“乾南坤北”的所谓“先天八卦”。到了朱熹方以刘牧“洛书”为“河图”,以之推衍出“先天”八卦方位图。邵雍的《先天图》是以卦变而成的,六十四卦圆图是一“逆知四时”的○型模式。到了朱熹则以六十四卦大横图中分拗转而成《先天图》,是一半顺半逆的∽模式。邵雍的易数加一倍法,本指六十四卦之数而言,到了朱熹则移植过来变成卦爻的“加一倍法”。周敦颐《太极图》原图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模式,有“动阳”、“静阴”的标注与“分图王四季”的画法,到了朱熹则变成“一分为二”的模式,改成“阳动”、“阴静”的标注与五行相生的画法。北宋邵雍的“先天卦变”是以乾卦为祖的逆爻序逻辑卦变,到了朱熹则本虞翻、李挺之卦变之法出三十二幅“卦变图”,并以之为“先天卦变”。总之,朱熹是对北宋易图进行了全面的改造,而改造的结果不是进步了,却是倒退了。这可是易图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。
清儒反对易图的声音,多是针对朱熹所改造的易图而发。其间就不免将南宋朱熹的东西看作北宋人原本东西之误。此皆有正本清源之必要。
易图学研究是《周易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枝。图为佐说之不能尽而作,有是图必有是说,图必与说合。如果说与图有所不合,则很可能是图出了问题。这是因为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出错的机率不是很大,而图则有后人“弃图不录”与“妄意改动”之可能。还其图之原貌,使之说与图合,当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笔者不知有多少位学者注意了这一讲座,亦不知学者对此有何意见?请注意了这一讲座和有意见的学者能不吝赐教。
作者:郭彧
- 易图讲座 第66讲 结束语
- 易图讲座 第65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张惠言的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4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胡渭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3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黄宗炎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2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黄宗羲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1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——王夫之的反对意见
- 易图讲座 第60讲 清代其它易学著作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59讲 清代其它易学著作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58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吴翊寅的《周易消息升降爻例》
- 易图讲座 第57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沈映钤的《易卦变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6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冯道立的《周易三极图贯》
- 易图讲座 第55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祥麟的《虞氏易消息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4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秉虔的《卦本图考》
- 易图讲座 第53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焦循的《易图略》
- 易图讲座 第52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辛绍业的《易图存是》
- 易图讲座 第51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崔述的《易卦图说》
- 易图讲座 第50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梁锡玙的《易学启蒙补》
- 易图讲座 第49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江永的《河洛精蕴》
- 易图讲座 第48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赵继序的《周易图书质疑》
- 易图讲座 第47讲 清代的易图:杨方达的《易学图说会通》和《易学图说续闻》
- 易图讲座 第46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德沛的《易图解》
- 易图讲座 第45讲 清代的易图:李光地《启蒙附论》和《序卦杂卦明义》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44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张伯行《周子全书》中的《周子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43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毛奇龄《推易始末》中的卦变图
- 易图讲座 第42讲 清代的易图——胡世安《大易则通》中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41讲 清代易图学概述
- 易图讲座 第40讲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39讲 明代其他易学著作中的的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38讲 明代的易图:来集之的《易图亲见》
- 易图讲座 第37讲 明代的易图:董守谕的《卦变考略》
- 易图讲座 第36讲 明代的易图:方以智的《图像几表》
- 易图讲座 第35讲 明代的易图:倪元璐《儿易外仪》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4讲 明代的易图:黄道周的《易象正》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3讲 明代的易图:来知德的《易经集注》杂说诸图
- 易图讲座 第32讲 明代的易图:钱一本的《像抄》
- 易图讲座 第31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田艺衡的《易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30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章潢的《图书编》
- 易图讲座 第29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季本的《易学四同别录》
- 易图讲座 第28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韩邦奇的《易学启蒙意见》
- 易图讲座 第27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刘定之的《易经图释》
- 易图讲座 第26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朱升的《周易旁注前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5讲 明代的易图——曹端的《太极图说述解》
- 易图讲座 第24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《天地自然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3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陈应润的《易有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2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李简的《先天则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21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王申子释《周子太极图》之图
- 易图讲座 第20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俞琰的《先天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9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雷思齐的《河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8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胡一桂的《文王十二月卦气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7讲 元代的易图——吴澄的“河图”与“洛书”
- 易图讲座 第16讲 宋代易图与“宋明理学”
- 易图讲座 第15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黑白块二横图之謬及对后世的影响
- 易图讲座 第14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的黑白块横图
- 易图讲座 第13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改造的《周子太极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2讲 宋代的易图——朱熹的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
- 易图讲座 第11讲 宋代的易图:杨甲的《六经图·大易象数钩深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10讲 宋代的易图:周敦实的太极图
- 易图讲座 第09讲 宋代的易图:邵雍的《先天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08讲 宋代的易图:《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》
- 易图讲座 第07讲 宋代的易图:《易数钩隐图》
- 易图讲座 第06讲 宋代的易图:从《道藏·周易图》中的两幅图说起
- 易图讲座 第05讲 京房的“八宫卦次图”
- 易图讲座 第04讲 汉代的“九宫算”图与“五行生成数”图
- 易图讲座 第03讲 汉代“十二月卦图”及其演变
- 易图讲座 第02讲 汉代的卦气易图
- 易图讲座 第01讲 易经和易传本图